蟳埔簪花:泉州湾畔的海上花园,簪在发间的千年风情
打卡指南针
2025-10-13 12:14

从泉州古城驱车向东,不过二十分钟车程,便抵达了晋江入海口的蟳埔村。车子刚拐进村口那条铺满青石板的小巷,视线就被连片的 “燕尾脊” 屋顶勾住 —— 红瓦曲线翘角,像极了停驻在闽南民居上的飞燕,而檐下垂落的彩色灯笼与墙角丛丛三角梅相映,风里都裹着几分鲜活的烟火气。更惹眼的是巷子里往来的妇人:她们身着蓝布斜襟衫,裤脚扎着素色绑带,最惊艳的是头顶那片 “花园”—— 朱红、鹅黄、粉白的绢花,混着星星点点的珍珠与银饰,从发间向两侧铺开,像把春日里的花田,都簪在了鬓边。这便是蟳埔,一座以 “簪花” 为魂的渔村,一处藏在泉州湾畔的 “海上吉普赛” 秘境。
簪花:不是装饰,是渔村的 “身份勋章”
走进村口最热闹的 “簪花李姨” 小店时,屋内正围着几位来自广东的游客。年过六旬的李姨坐在竹椅上,左手托着装满绢花的木盘,右手捏着细铁簪,正给一位姑娘梳理头发。“咱们蟳埔女人簪花,可不是随便插几朵就完事儿的,有讲究哩!” 李姨的声音带着闽南话特有的软糯,手上动作却丝毫不慢 —— 先把客人的长发在脑后挽成圆髻,再用红绳固定,接着从木盘里挑出大朵的红色绒花,沿着发髻边缘插成一圈,又点缀上几枝白色茉莉与粉色蔷薇,最后别上两枚银质蝴蝶簪,“你看,这样既饱满又不压头,干活、走路都不掉。”
说话间,一位戴着斗笠、提着渔篮的阿婆掀帘进来,篮里还沾着海水的牡蛎闪着微光。李姨笑着跟她打招呼:“阿英婶,今天收成不错呀?” 阿婆点点头,顺手摘下斗笠,露出头顶那片熟悉的 “花园”—— 不同于游客的鲜艳配色,她的簪花以素白茉莉和淡蓝绢花为主,只在发髻正中插了一朵暗红色绒花。“我们渔家女人,年轻时爱插红的、粉的,年纪大了就偏爱素净些的。” 阿婆摸了摸发间的花,眼里满是温柔,“从十几岁梳‘大髻’开始,除了坐月子,天天都要簪花。这不是好看,是我们蟳埔女人的本分,也是身份 —— 看到头顶簪花的,就知道是咱蟳埔人。”
李姨告诉我,蟳埔簪花的历史,能追溯到宋元时期。当时泉州作为 “东方第一大港”,蟳埔是重要的渔港,往来的阿拉伯商人带来了海外的香料与绢花,而本地渔家女子为了方便劳作,又要区别于其他渔村,便逐渐形成了 “簪花梳髻” 的习俗。“以前用的是真花,茉莉、素馨、含笑,清晨从海边采来,插在发间又香又好看。后来真花易谢,就改成了绢花,颜色更多样,也更耐用。” 如今,蟳埔簪花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村里像李姨这样的簪花师傅有二十多位,她们不仅给游客簪花,更在代代相传中,守住了这份独属于蟳埔的文化符号。
走巷:在 “蚵壳厝” 里,读一段渔村往事
簪好满头繁花,跟着李姨的指引,我沿着小巷往海边走去。脚下的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发亮,两侧的房屋格外特别 —— 墙面上不是砖石,而是密密麻麻的蚵壳,灰白色的壳面层层叠叠,像鱼鳞般排列,阳光洒在上面,泛着温润的光泽。“这是蚵壳厝,咱们蟳埔的‘活化石’。” 李姨说,以前蟳埔人靠海吃海,捕上来的牡蛎吃完,壳舍不得扔,就用来砌墙。“蚵壳防水又坚固,海风刮不烂,雨水渗不透,住几十年都好好的。你看这壳的排列,都是有讲究的,横排竖排交错着,既好看又结实。”
在一条窄巷深处,我遇见了正在打扫蚵壳厝的林阿公。他家的老屋已有上百年历史,门楣上还刻着 “渔耕传家” 四个字。“这房子是我太爷爷建的,当时用了三万多片蚵壳。” 阿公指着墙面给我看,“你仔细看,有些壳上还有小坑,那是海浪打出来的痕迹。以前家里靠捕鱼和养牡蛎过日子,我小时候,这条巷子里全是渔船,清晨出海的号子能传到几里外。” 如今,蟳埔的渔船大多停靠在新渔港,但蚵壳厝依然是村里的 “标配”,不少老屋经过修缮,保留了原貌,有的还改成了民宿,让游客能住进 “贝壳房子” 里,体验渔家生活。
走在蟳埔的巷子里,很容易被各种细节打动:墙根下,阿婆们坐在小马扎上,手里织着渔网,丝线在指尖翻飞;院门口,晒着刚腌制好的鱼干,咸香扑鼻;就连路边的垃圾桶,都被做成了蚵壳的形状,可爱又应景。最热闹的是村中心的小广场,几位穿着传统服饰的阿姨正跟着音乐跳广场舞,她们头顶的簪花随着动作轻轻晃动,像一片流动的花海。“以前我们跳的是渔歌,现在也学广场舞,但簪花是少不了的。” 一位阿姨笑着说,“不管做什么,只要簪上花,就觉得心里亮堂。”
望海:从渔港到 “网红村”,不变的是渔家本色
沿着小巷走到尽头,便是蟳埔渔港。午后的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几十艘渔船整齐地停靠在岸边,桅杆上的国旗随风飘扬。几位渔民正忙着整理渔网,偶尔有海鸥掠过,发出清脆的叫声。“现在不是捕鱼旺季,渔民们大多在修整渔船,或者去养牡蛎的海区看看。” 李姨指着远处的滩涂说,“那片就是我们的牡蛎养殖区,蟳埔的牡蛎又大又鲜,是泉州人餐桌上的宝贝。”
以前,蟳埔是个低调的渔村,除了周边的人,很少有人知道这里的簪花与蚵壳厝。近年来,随着泉州成为 “世界文化遗产”,蟳埔也渐渐走进大众视野,成了 “网红打卡地”。但与很多过度商业化的古村不同,蟳埔依然保留着浓厚的渔家本色。“来的游客多了,村里多了不少簪花店、民宿和小吃摊,但大家都守着规矩,不宰客,不搞虚头巴脑的东西。” 李姨说,村里的老人常说,不能丢了蟳埔人的本分,“游客来,是喜欢我们的簪花,喜欢我们的渔村生活,我们得让他们看到最真实的蟳埔。”
傍晚时分,我坐在渔港边的石凳上,看着夕阳慢慢沉入海面,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几位刚簪完花的游客在海边拍照,笑声清脆;远处,渔民们收起了最后一张渔网,扛着工具往家走;巷子里,传来了阿婆喊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头顶的绢花还带着淡淡的香气,耳边是海浪拍打岸边的声音,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蟳埔的魅力,从来不止于满头繁花与独特的蚵壳厝,更在于这里的人 —— 他们守着这片海,守着祖辈传下来的习俗,用最朴素的方式,把日子过成了诗。
离开蟳埔时,李姨送了我一朵小小的绢花,说:“下次再来,我给你簪最新款的花。” 车子驶出村口,回头望去,夕阳下的蟳埔村,红瓦、白墙、满头繁花,像一幅流动的闽南风情画。这座泉州湾畔的渔村,用簪在发间的千年风情,告诉每一位来访者:有些美好,从来不会被时光淹没,只会在岁月里,愈发鲜活。
推荐
- 蟳埔簪花:泉州湾畔的海上花园,簪在发间的千年风情
- 基于隐私计算理论互联网行为定向广告感知对消费者隐私披露意愿的
- “剥夺”还是“归属”: 电商主播特质与青年群体购买意愿研究
- APP“年度报告”风靡:深度媒介化时代数字媒体与年轻群体的互
- 中国广告业最高荣誉终审落槌!中国广告协会中国广告业大奖在杭完
- 孙颖莎成为香飘飘品牌代言人
- 乐事品牌更新Logo与包装,启动去除人工成分计划
- 数字“创益”的价值共塑:精准公益传播实战与广告人才培养的范式
- 数字传播时代高校广告教育联合实战教学的创新路径探索——以《创
- 程序化购买广告流量作弊的区块链智能合约治理机制创新——基于
- 从《赴山海》到《不眠日》,抓准情绪才是内容营销的王炸
- 郑钦文升级为霸王茶姬首位全球品牌代言人
- AI营销与青少年心智争夺战:当技术依赖遭遇温度渴求——虚拟偶
- 汉朝与罗马帝国时期的壁画艺术对比研究——以《珀耳修斯与安德洛
- 非遗体验点亮国庆市场,文化主题游成出游主要动力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