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厌学到复学|18 身体是情绪的容器——通过运动释放压力

身体的紧张和情绪的压抑是互相影响的,长期压力会让肌肉紧绷、呼吸变浅,而这种身体状态又会反过来加重焦虑;反过来,用特定的运动调整身体状态,也能有效缓解情绪困扰,帮孩子从"被情绪淹没"的状态里抽离出来。

退学在家的孩子心理上其实并不轻松,他们暂时用逃避的策略不去直面自己的困难,但是心里也清楚不可能一直逃避,所以很多家长反馈,他们的情绪常常像座"活火山",对学习的焦虑、对人际关系的恐惧、对自我价值的怀疑,这些憋在心里的负面情绪,经常会通过身体发出信号,比如失眠、头痛、胃痛、没胃口,或是整个人无精打采、坐立不安。

心理学研究早就发现,身体的紧张和情绪的压抑是互相影响的,长期压力会让肌肉紧绷、呼吸变浅,而这种身体状态又会反过来加重焦虑;反过来,用特定的运动调整身体状态,也能有效缓解情绪困扰,帮孩子从"被情绪淹没"的状态里抽离出来。

所以,我请教身边的运动康复专家给厌学的孩子们设计了一套「每日15分钟情绪调节操」——不用复杂器械,也不追求运动强度,就是通过能激活身体感知、释放紧张能量、调节自主神经的科学动作组合,帮孩子在短时间内平复情绪、提升心理韧性,为复学做好身心准备。

为什么运动能调节情绪?这背后藏着身体和情绪的神经科学联结。情绪本质是大脑神经活动的结果,但它的表达和调节离不开身体参与。当我们处于压力或焦虑中时,身体会启动"战斗或逃跑"反应: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肌肉紧绷、呼吸急促;而运动——尤其是有节奏的身体活动,能通过几种机制帮情绪回归平衡。

比如运动时身体会分泌内啡肽(天然镇痛剂)、血清素(情绪稳定剂)和多巴胺(愉悦感激素),这些神经递质能直接缓解焦虑、提升幸福感;规律的运动像深呼吸加舒缓动作,能激活副交感神经("休息与消化"系统),降低心率、放松肌肉,对抗压力带来的生理紧张;专注于身体的动作和感觉——比如"感受脚掌踩地的压力""观察手臂摆动的幅度",能打断"反刍思维"(反复纠结负面想法),让大脑暂时从情绪漩涡里抽离;更重要的是,厌学孩子常因长期逃避学习有"失控感",觉得自己啥都做不好,而完成一组简单的运动动作——比如"我能控制手臂抬起的高度""我能坚持完成15分钟",能重新体验"我对自己的身体有掌控力",进而增强管理情绪的信心。

这套「每日15分钟情绪调节操」的设计原则是"短时间、易坚持、针对性"——每天固定时间练,建议早晨起床后或晚上睡前,能帮着稳定全天的情绪基调,总时长控制在15分钟内,包含4个循序渐进的环节,分别针对紧张、低落、焦虑、麻木这些不同情绪状态进行调节。

总的来说就是动作简单,孩子一看就会;强度适中,微微出汗的程度;注重身体感知,引导关注呼吸和肌肉状态;允许灵活调整,根据当天情绪状态选做部分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唤醒身体",时间3分钟,主要是打破身体的"僵硬模式",激活感知。适合孩子起床后昏沉、长时间躺卧后身体紧绷,或是情绪麻木,感觉"没力气""没兴趣"的时候,目标是通过轻柔的全身活动唤醒肌肉和神经系统,让身体从"休眠状态"进入"可调节状态"。

动作组合有三个:先做1分钟的深呼吸+肩部绕环,站立或坐直,双脚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用鼻子缓慢吸气4秒,想象新鲜空气吸到腹部,肚子微微鼓起,屏住呼吸2秒,再用嘴巴缓慢呼气6秒,想象紧张感随着气流呼出,呼吸的同时,双肩先向前绕环5次,吸气时向上,呼气时向下,再向后绕环5次,吸气时展开,呼气时收紧。

接着是1分钟的猫式伸展,跪在垫子上,双手和双膝撑地,手腕对齐肩膀,膝盖对齐髋部,吸气时塌腰抬头,像猫伸懒腰,感受腹部下沉,保持2秒;呼气时拱背低头,像猫受惊弓背,感受背部向上拱起,下巴找胸口,保持2秒,重复8-10次,记得配合呼吸节奏,动作慢一点。

最后1分钟做手指-脚趾唤醒,坐姿,双手平放在大腿上,依次用力握拳再张开手指,重复5次,感受手指肌肉的收缩与放松;接着双脚平放,依次用力绷脚尖再勾脚尖,重复5次,感受小腿和脚掌的发力感;最后双手十指交叉,用力向两侧拉伸,保持5秒,再突然放松,体验那种"松弛感"。

第二个环节是"释放紧张",花5分钟,主要针对焦虑、愤怒情绪,疏导积压的能量。适合孩子说"心里堵得慌""一想到上学就烦躁",或是表现出咬牙、攥拳等身体紧绷信号的时候,目标是通过有节奏的肢体动作和呼吸引导,把憋在心里的紧张情绪转化为身体的动能,安全释放压力。

这里有三个动作可以做:先试试1分钟的原地跳跃拍手,双脚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轻轻原地跳跃,高度约5cm,每次落地时双手在胸前拍手1次,节奏随自己舒服,约每秒1次,这样通过跳跃的震动和拍手的触觉反馈,能释放身体里"闷着"的能量,就像孩子小时候跑跳玩耍那样。

然后是侧弓步伸展,左右各做30秒。站立,双脚打开约两倍肩宽,吸气时向右侧弓步下蹲,右膝弯曲90°,左腿伸直,同时左手向上伸直指向天花板,右手自然下垂轻触右脚踝,感受左侧腰腹和右腿后侧的拉伸;呼气时缓慢站起,换左侧重复,左膝弯曲,右手向上,左手轻触左脚踝,每侧重复3-5次就行,动作不用太标准,重点是感受身体的拉伸和放松。

最后是1分钟的"甩掉烦恼"手臂摆动,站立,双脚分开,膝盖微弯,双手自然下垂,想象手里抓着"所有的焦虑和压力";深吸气后,用力将双臂向前上方甩出,像把烦恼扔出去,同时大喊一声"哈!"声音大小随意,重点是释放情绪;接着双臂向后下方甩动,像把烦恼甩到地上,重复8-10次,动作夸张一点也没关系,帮孩子通过肢体动作把情绪宣泄出来。

第三个环节是"稳定情绪",花4分钟,针对低落、无力感,帮着提升积极状态。适合孩子说"我什么都做不好""上学有什么意义",或是表现出低头垂肩、动作缓慢等低能量状态的时候,目标是通过温和的力量训练和正向暗示,激活身体的"掌控感",激发轻微的兴奋感,提升多巴胺分泌。

可以先做1分钟的靠墙静蹲,背部贴紧墙壁,双脚向前迈一步,脚跟距离墙面约30cm,缓慢下蹲直到大腿与地面平行,膝盖不超过脚尖,双手自然放在大腿上,保持均匀呼吸,用鼻子吸气,嘴巴呼气,坚持1分钟就行,如果孩子力量不足,减到30秒,或改成"半蹲"也可以,这个动作能激活下肢肌肉,通过"我能坚持完成"的体验增强自我效能感。

接着是手臂上举伸展,左右各30秒。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吸气时双手从身体两侧缓慢上举掌心相对,直到手臂伸直过头想象自己在拥抱阳光,感受身体向上延展;呼气时双手慢慢放下回到身体两侧,重复5次后,改为单侧手臂上举,先右臂,再左臂,每侧保持10秒,感受手臂和脊柱的拉伸。

最后是1分钟的"积极暗示"踏步,原地踏步,抬腿高度约10cm,配合简单的积极语言—-家长可提前和孩子一起选好,比如:"我可以慢慢变好""今天比昨天更有力量",踏步时抬头挺胸,手臂自然摆动,像平时走路一样,重点是通过规律的动作和正向语言,把注意力从"负面想法"转移到"身体行动"上。

第四个环节是"放松收尾",花3分钟,让身体和情绪回归平静。所有环节结束后都适合做,帮孩子从"激活状态"平稳过渡到日常状态,避免情绪反弹,目标是通过深度放松和呼吸调节,巩固情绪稳定的效果。

先做2分钟的仰卧抱膝,平躺在垫子或床上,双腿弯曲,双手环抱膝盖,像抱一个大西瓜,将膝盖慢慢拉向胸部,感受后背与地面的贴合,闭上眼睛,用鼻子缓慢深呼吸,吸气4秒→呼气6秒,想象自己像一片羽毛一样轻飘飘的;家长也可以用语言引导:"现在身体很放松,所有的紧张都随着呼吸离开了……"如果孩子不愿意闭眼,睁着眼睛看天花板,专注呼吸也行。

最后1分钟做手指轻敲,坐起来或保持躺姿,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轻轻敲击左手手腕内侧,中医的"神门穴"附近,有安神作用,节奏约每秒1次,持续30秒;换左手敲击右手手腕内侧30秒;最后双手轻轻拍打大腿外侧从膝盖到髋部,像给自己"拍灰尘"一样,整套操就结束了。

想让孩子愿意坚持做这套操,有几个小贴士可以试试。首先要降低启动难度,把"运动"重新定义为"和身体的小游戏",比如"今天我们来玩'甩掉烦恼'的游戏!",别当成"必须完成的任务"。初期家长可以陪着一起做尤其是前3天,通过共同参与减少孩子的抵触感。

其次要灵活调整内容,如果孩子某天特别累,只做"唤醒身体+放松收尾"也行;如果情绪特别焦虑,就重点做"释放紧张"环节;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的状态选做部分动作,关键是"完成比完美重要"。

还可以记录积极反馈,准备一个小本子,让孩子每天运动后简单写一句感受,比如"跳完感觉没那么烦了""今天蹲得更久了",家长定期和孩子一起回顾,比如周末说:"你看这周坚持了5天,你发现自己越来越能掌控身体了!",通过具体事例强化正向体验。

其实厌学孩子的情绪问题,往往藏在紧绷的肩膀里、急促的呼吸里、无力的步伐里。通过每日15分钟的「情绪调节操」,我们不是在强迫孩子"变得积极",而是帮他们重新建立与身体的连接——当他们学会通过运动释放压力、感知自己的情绪状态时,那些曾经压垮他们的焦虑和恐惧,就能慢慢转化为"我能照顾好自己"的内在力量。(韩明丽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京ICP备0500930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659号 / 110102000907号

Copyright (C) by www.maad.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