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舞鞋”剧组事件:校园不是剧组 “特权场”,尊重底线不容突破

近日,腾讯视频出品剧集《红舞鞋》剧组在云南大学校园取景期间引发的一系列争议,将 “剧组校园特权” 话题推至舆论风口。其中,车辆超速撞死学生 “团宠猫” 小橘子的事件,尤为刺痛人心。剧组工作人员私自挪动路障、无视校园 10km/h 的限速规定,导致这只被学生们共同喂养、视作校园情感寄托的猫咪不幸离世。更令人愤慨的是,事故发生后,剧组非但没有第一时间向师生诚恳致歉、主动承担责任,反而疑似向曝光事件的学生施压,迫使对方在辅导员约谈后发文道歉。后续剧组虽发布致歉声明,却避谈 “挪路障”“超速” 等核心违规行为,承诺的 “小橘子基金” 也被云南大学 “猫猫驿站” 证实未进行对接,种种操作让公众对其道歉的诚意打上巨大问号。除此之外,群演控诉待遇低下却遭威胁 “被道歉” 等问题,同样暴露了剧组的管理失序与傲慢心态,这一连串事件共同指向一个关键问题:当影视创作进入校园,是否就意味着可以凌驾于规则与尊重之上?​

校园本是教书育人、承载青春记忆的净土,既有着 “限速 10km/h” 的明确规章,也饱含师生对校园生命的珍视。对于云南大学的学生而言,“小橘子” 绝不仅仅是一只普通的流浪猫。它是清晨在教学楼旁等待投喂的身影,是午后在草坪上与学生嬉戏的伙伴,是无数人校园生活中温暖的注脚,早已成为维系师生情感的精神纽带。剧组在进入校园取景前,理应对校园的规章制度、师生的情感寄托有基本的了解与敬畏。但他们私自搬开路障的行为,是对校园公共设施管理规则的公然漠视;车辆超速行驶,则是将校园内的生命安全视作儿戏。这种明知规则却刻意违背的操作,背后正是 “拍戏优先” 的特权思维在作祟 —— 在他们眼中,影视创作的需求似乎可以凌驾于校园秩序与他人情感之上,这种傲慢与自私,无疑深深伤害了云南大学师生的心。​

更令人无法接受的是剧组在事故后的应对方式。当学生勇敢曝光事件真相,期待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与真诚的道歉时,迎来的却是剧组的施压与胁迫。这种 “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而非解决问题” 的做法,不仅进一步激化了矛盾,更凸显了其对个体权益的漠视与对舆论监督的抗拒。而那份避重就轻的致歉声明,与其说是认错,不如说是试图平息舆论的公关手段。承诺成立动物保护基金却未与相关组织对接,暴露了其缺乏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也让 “歉意” 变得空洞而虚伪。要知道,师生们对 “小橘子” 的哀悼,本质上是对生命的尊重,对校园情感的珍视,剧组连这份基本的情感都无法共情,何谈创作出传递人文关怀的作品?​

除了撞死团宠猫的争议,剧组对群演的苛待同样触目惊心。日薪 70 元却要工作 11 小时,无加班费、就餐环境恶劣到需在垃圾站旁用餐,有人晕倒、隐形眼镜损坏后无人问津,这些问题早已突破了劳动者权益的底线。而后续以 “侵权” 威胁爆料者、迫使群演发布 “误解声明” 的操作,则进一步印证了其面对问题时 “捂嘴” 而非 “解决” 的惯性思维。从漠视校园生命到践踏劳动者权益,剧组的一系列行为,与影视创作本应传递的正向价值观背道而驰。​

校园向剧组开放取景,本质上是一种双向的信任与共赢 —— 学校期待借助影像展现校园的独特魅力,剧组则获得了贴近生活的优质创作场景。但这种信任绝不是 “特权” 的通行证,更不意味着剧组可以成为校园里的 “特殊存在”。无论是尊重校园的规章制度、呵护师生的情感联结,还是保障每一位参与者的合法权益,都是剧组进入校园的基本前提。一旦突破这些底线,再光鲜的创作名义,也难以掩盖对他人权益与公共秩序的伤害。​

此次《红舞鞋》剧组的争议,应当成为影视行业的一次深刻警示。创作有边界,尊重无例外。校园从来不是剧组肆意而为的 “特权场”,任何进入校园的创作团队,都必须收起傲慢的 “特权思维”,以敬畏之心遵守规则、以共情之心尊重生命与他人情感。唯有坚守底线、常怀敬畏,才能让影视创作与校园环境实现良性互动,让影像传递温暖与正能量,而非成为破坏秩序、伤害情感的借口。

京ICP备0500930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659号 / 110102000907号

Copyright (C) by www.maad.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