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厌学到复学|09 手机争夺战背后的权力博弈

真正的目标不是“管手机”,而是让孩子学会“管自己”。

孩子出现厌学情绪的时候,有个现象是很多家庭都绕不开的,那就是手机,手机的使用往往会成为亲子矛盾的焦点。

很多孩子在学习中遭遇挫折后,会用打游戏、跟朋友网络聊聊天来转移挫败感。不过家长朋友们往往会把手机当成“罪魁祸首”。这其实藏着心理学上的“替罪羊效应”——当问题出现时,我们总习惯找一个具体对象承担责任。但真相是,孩子沉迷手机更可能是学习受挫后的结果,是他们疏解情绪的方式,而不是厌学的根源。

可是在现实中,不少家庭的矛盾会从“催学习”逐渐演变成“抢手机”大战。家长藏充电器、设密码,拔网线,孩子却偷偷攒钱买备用机、熬夜躲在被窝里玩游戏。在孩子厌学情绪发酵的阶段,这场拉锯战往往愈演愈烈——这时候,手机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娱乐工具,而成了孩子与家长争夺“自主权”的战场。

孩子对手机的依赖,本质上是孩子在现实中缺乏成就感、归属感的替代选项。如果他们能感受到“除了手机,还有很多事能让人开心”,对屏幕的执念自然会减弱。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场“手机战争”的内核是亲子间隐秘的权力博弈:当孩子在学习中感到挫败、失控时,手机成了他们争夺主动权的最后阵地;而家长的强硬管控,很多时候会让对抗愈演愈烈。

想打破僵局,就得先看懂这场博弈的真相。

这首先是控制权的角力场:家长想通过没收手机“夺回主导权”,孩子偏用“沉迷”反抗——你越管,我越离不开,形成“愈禁愈烈”的恶性循环。

其次,手机是孩子情绪的避风港:当孩子在现实里找不到归属感,比如被批评太多、和同学处不好,手机里的虚拟认同、即时反馈,就成了他们逃避压力的“安全岛”。

这也可能是规则断层的后遗症:小时候不管不问,等厌学了突然严管,孩子会觉得“凭什么突然剥夺我的权利”,抵触自然更强烈。

核心不是“抢手机”,而是用现实里的温暖与成就感,替代屏幕里的短暂慰藉。

可以用兴趣搭建孩子从虚拟回归现实的桥梁:孩子喜欢动手?试试乐高、烘焙;爱动?带他去打球、骑行。这些低压力的事能让他在“做成一件事”的过程中,重新找到价值感。让孩子体验到,比手机更持久的快乐,往往藏在真实的体验里。

也可以把社交拉回现实:组织一次家庭桌游夜,或者带他加入同好社群,比如动漫小组、航模社。当孩子在面对面的笑闹里感受到被接纳,慢慢就不会只盯着手机里的点赞了。

还可以让他觉得“被需要”:请孩子参与家庭事务,比如一起规划周末菜单、给宠物换窝。这种“我能帮上忙”的感觉,比起爸妈的说教更能唤醒责任感。

最有效的规则,不是单方面的命令,而是双方都认同的约定。我们可以尝试通过三步共建手机公约。

先坐下来跟孩子心平气和地聊聊,让孩子说出“想用手机的3个理由”,比如查资料、和朋友联系,再说说“担心的问题”,比如控制不住时间;

家长也坦诚讲“我的3个期待”,比如每天有专注学习的时间。共识,就藏在这些坦诚的对话里。

接着把规则写下来:用表格明确“可以用的时段”,比如作业后1小时、“不能用的场景”,比如吃饭的时候、睡前1小时,连“奖惩”都商量好——比如连续3天做到,周末多玩30分钟;没做到,当天暂停使用。贴在冰箱上,谁都不用“翻旧账”。

最后每周复盘调整:如果孩子连续2天都达标,不妨给点孩子喜欢的事情作为鼓励;要是没做到,别急着指责,一起想“下次可以怎么改进”。规则不是死的,灵活才能长久。

还可以试试这些“仪式感”:学习前搞个“手机收纳仪式”,放学回家,和孩子一起把手机放进客厅的“停机坪”,再开始写作业。形式感能帮大脑切换状态。定个“家庭无手机日”,比如每周六上午,全家把电子设备收起来,去公园散步、拼拼图、做点心。用真实的互动,慢慢找回彼此陪伴的感觉。

真正的目标不是“管手机”,而是让孩子学会“管自己”。

我们可以用“愿望清单”练延迟满足:让孩子列个“想做的事”,比如买新漫画、去游乐场,然后和手机使用挂钩——“连续3天早起背单词,就能换1小时游戏时间”。他会慢慢明白,克制能换来更想要的。

也可以引导孩子想用手机时,先停下来想想:“我现在是在逃避什么?”“有没有别的办法解决?”“如果现在不用,1小时后会不会更轻松?”问句能帮他从“冲动”回到“理性”。

更重要的是,家长先要做好榜样,别一边催孩子“少玩手机”,一边自己刷个不停。不如和孩子约定“亲子阅读时间”,或者分享“我用手机学了道菜”——你怎么用,他就会怎么学。

小琳曾经一放学就抱着手机,妈妈越说,她越躲在房间里锁门。后来妈妈换了方式,先陪她报了烘焙课,周末一起烤饼干,香味里的笑声慢慢多了。

母女俩坐下来写了“手机协议”,把“每天1小时游戏”改成“作业后30分钟自由用+30分钟一起读绘本”,小琳觉得“自己的想法被听进去了”,反而不抵触了。她们还列了“愿望清单”,小琳想要新的手账本,条件是“连续2周遵守规则”。当她靠自己的坚持拿到手账本时,小琳体会到了自律带来的成就感和与家人之间和谐的关系带来的踏实和安心。

其实说到底,手机并不是问题的根源,它只是一面镜子,照出亲子关系里的“权力失衡”。当家长放下“我要控制你”的执念,用替代性活动填满孩子的情感空缺,用规则共建让他感受到“我能做主”,手机就会从“对抗的工具”变成“合作的纽带”。

而孩子最终学会的,不只是管理手机,更是管理自己人生的信心与能力——这,才是帮孩子走出厌学困境最坚实的基石。(韩明丽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京ICP备0500930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659号 / 110102000907号

Copyright (C) by www.maad.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