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了解自己|平静是否是情绪管理的终极目标
韩明丽
2025-08-07 07:04
当我们不再将平静视为情绪管理的终极目标,而是将其理解为"与所有情绪共处的能力"时,反而能在起伏中找到安定。

当手机弹出工作群的紧急消息,当超市排队时被人插队,当计划好的行程因天气泡汤——这些时刻,我们总被告知"要保持平静"。平静仿佛成了情绪管理的终点,是衡量心智成熟的唯一标准。但如果平静意味着对愤怒的压抑、对失落的否认、对喜悦的克制,那它究竟是心灵的港湾,还是情感的藩篱?其实,真正的平静从来不是波澜不惊的死水,而是能容纳潮汐涨落的深海。
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要求我们做坚定、坚韧,不轻易动感情的人。爱比克泰德在《论说集》中写道:"扰乱人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对事件的判断。"这种哲学主张通过理性克制,将情绪从外部事件中抽离,如同在心灵筑起堡垒,抵御外界的风雨。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记录着类似的自律训诫:"当你清晨醒来,告诉自己:今天我会遇到多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傲慢的人...但我不会被他们打扰。"这种平静带着战士的坚韧,是主动选择的理性铠甲。
而东方的禅宗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路径。慧能大师"风幡动"的公案启示我们:情绪的波动如同风吹幡动,本身并无好坏,执着于"静"反而是另一种偏执。禅宗强调"行住坐卧皆是禅",意即平静不在情绪的消灭,而在对每一念起的觉察。就像溪水不因石块的阻碍而停止流动,真正的安定是在接纳扰动中保持前行的力量。
两种智慧看似对立,实则指向同一核心:斯多葛的"克制"不是压抑,而是避免情绪被外界随意牵引;禅宗的"流动"不是放纵,而是在觉察中不被情绪裹挟。现代心理学将这种状态称为"情绪弹性"——既不僵硬如顽石,也不随波如浮萍,能在波动中保持内在的稳定频率。
神经科学研究显示,人类大脑的情绪调节能力如同肌肉,可以通过持续锻炼进行强化。但这种锻炼不必仅仅依赖高强度的冥想修行,在日常的微小选择中也可以进行练习。
身体锚定练习是最简单的入口。当愤怒或焦虑升起时,花30秒专注感受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鞋底的纹理、脚掌的压力、地面的温度。这种"接地"动作能激活大脑的顶叶皮层,将注意力从情绪中枢转移到躯体感知,就像给狂奔的思绪踩下刹车。实验表明,坚持这种练习的人,面对压力时的皮质醇水平会显著降低。
情绪命名仪式同样有效。当感到烦躁时,试着在心里精准描述:"我现在的情绪是计划被打乱的沮丧,还混杂着对失控的焦虑。"心理学中的"标签效应"显示,用语言定义情绪的过程,能激活前额叶对杏仁核的调控。就像给一团乱麻找到线头,命名让模糊的情绪变得具体,从而使它失去吞噬心智的力量。
节奏化生活是更深层的基础。固定的作息时间、每日15分钟的步行、每周同一时间的阅读时段,这些重复的行为模式能在大脑中形成"安全基线"。当生活被意外打破时,这种基线会像船锚一样提供稳定感。研究发现,保持规律微习惯的人,情绪波动幅度比生活随性的人小很多,这种差异在压力事件中尤其明显。
真正的平静,从来不是稳定的像一条直线。它允许悲伤时落泪,只是不在泪水里长久地沉溺;允许愤怒时发声,只是不让怒火炽烈得灼伤自己;允许喜悦时雀跃,只是不执着于快感的永恒。就像钢琴的琴弦,既能弹出高音的清亮,也能发出低音的厚重,而拥有各音调的钢琴,才是平静的本质。
斯多葛学派的"控制二分法"与禅宗的"活在当下",在现代语境中融合成一种智慧:接纳情绪的自然流动,同时拥有不被情绪操控的主动权。当我们不再将平静视为情绪管理的终极目标,而是将其理解为"与所有情绪共处的能力"时,反而能在起伏中找到安定。
下次当情绪浪潮涌来,不妨试着这样想:此刻的波动,是生命活力的证明;而觉察波动的那个"我",早已站在平静的岸边。这种动态中的稳定,或许才是情绪管理最珍贵的礼物——不是消灭风雨,而是在风雨中学会安住。(韩明丽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推荐
- 2025 ChinaJoy 透视:中国 PC 游戏出海浪潮下的全球营销新路
- 深度了解自己|平静是否是情绪管理的终极目标
- 面向未来的人工智能
- 人工智能能力对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效应研究——基于155家企业的调查
- 战略解码在H企业的应用:理论与实践
- 专访维京中国董事总经理唐博文:以人文深度和精准营销打开银发旅
- 名创优品XChiikawa酷暑夏日系列
- 《现代广告(创新研究)》征稿启事
- 文化出海:中国科幻电影海外演映的海报设计问题与对策
- 亚马逊广告生态扩张,AI基础设施落地,Q2财报释放哪些信号?
- ChinaJoy|Snapchat 任命中国游戏和应用行业负责人,全面升级
- 智享未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保姆机器人大会启动
- 2025互动创意&媒介营销优秀作品征集活动|共探极速时代的零售新逻
- 2025互动创意&媒介营销优秀作品征集活动|解锁城市的多维魅力
- 成都世运会“小青椒”集体出征 万名志愿者整装待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