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尔生物后,敷尔佳冲击“医用敷料第一股”

据悉,近日敷尔佳母公司哈尔滨敷尔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敷尔佳科技)完成科创板上市辅导工作。创尔生物冲击科创板已经...

据悉,近日敷尔佳母公司哈尔滨敷尔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敷尔佳科技)完成科创板上市辅导工作。

创尔生物冲击科创板已经半年有余,但至今未能上市。此次敷尔佳科技完成上市辅导工作,或许意味着其将拿下“医用敷料第一股”的称号。

今年3月,哈三联对敷尔佳科技增投5.7亿,哈三联因此成为其第二大股东。而战略融资之后,敷尔佳科技整体估值达109.57亿元。此前哈三联公告中显示,2020年,敷尔佳科技实现营业收入约15.8亿元、净利润约6.5亿元。


来源:哈三联公告


社交型国货


2015年敷尔佳品牌产品正式上市,2017年11月,敷尔佳科技成立并且成为哈三联医疗器械及化妆品产品的独家销售代理商,负责销售、推广及品牌运营维护等工作。与此同时,敷尔佳科技的定位标签逐渐发散成为“Z世代”“面膜”“医疗美容”等。

“敷尔佳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跨越式成长,最重要的是基于产品力,能够用科学专业的方式,解决消费者的肌肤问题。”此前,敷尔佳科技董事长张立国提到。

敷尔佳科技答投资者时曾提到,2020年敷尔佳化妆品收入主要为敷尔佳积雪草舒缓修护贴、敷尔佳重组胶原蛋白水光修护贴等。

据敷尔佳官网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品牌一直为功能性护肤品面膜产品市场占有率第一。而公开资料显示,近几年贴片式医用皮肤修复敷料市场中,敷尔佳相关产品也始终领先。

这样的数据除了与其产品研发渠道等相关,营销层面上,敷尔佳也下了不少功夫。伴随短视频直播小红书等平台兴起,敷尔佳通过品牌自播、短视频达人测评以及小红书种草等形式进行传播。而在这批更加注重功能护肤的Z世代群体成长起来,敷尔佳的营销目光也逐渐转向了这一群体。

2019年敷尔佳签约袁姗姗作为品牌面膜代言人,同时邀请300位微博达人种草;2020年,敷尔佳签约邓伦为产品面膜代言人,并同期进行社交媒体传播。2020年,敷尔佳成为《谁是宝藏歌手》肌肤修护官。

而产品线层面上,敷尔佳目前所涉及的产品品类相对丰富,这其中包含“械字号”医用透明质酸钠修复贴等以及“妆字号”涂抹式面膜、水乳、精华液等产品,据中泰证券数据显示,目前敷尔佳共有约20个SKU,其中医用透明质酸修复贴为二类医疗器械,用于术后修复以及淡化祛痘。


创尔生物vs敷尔佳

标点医药《我国医用皮肤修复敷料市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近三年我国贴片式医用皮肤修复敷料市场处于快速成长中,复合增长率超过 40%,2019 年消费量达到 3.4 亿片,销售额超过 50 亿元。结合市场总需求量和实际消费量看,我国贴片式医用皮肤修复敷料的渗透率约 30%。

而在医用敷料层面,截至2020年6月30日,医用皮肤修复辅料的批文,合计超过400个。市面上除了敷尔佳还包含至今未完成IPO的创尔生物旗下创福康、创尔美等品牌。

来源:创尔生物招股书


创尔生物原是新三板挂牌公司,于2020年向科创板发起冲击,并在去年12月过会。

据2021年初创尔生物提交的招股书数据显示, 2019 年7月至2020 年6月,在淘宝天猫平台上,修护类贴片面膜销售额 top100 的宝贝中,品牌销售额超过1千万元的品牌数量达到 28 个。2019 年 7 月至2020 1-1-4 年 6 月,创尔美品牌市场份额为 2%,占比较低。

目前国内市场上,胶原蛋白、透明质酸钠是产品功效成分的重要两种,而从创尔生物旗下创福康以及敷尔佳品牌来做对比,敷尔佳在透明质酸钠敷料占据重要位置,而创福康更倾向于胶原蛋白类敷料。

事实上,在功能型护肤品中,产品同质化严重,此时拥有自身研发团队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有媒体报道称医用敷料成本与市场妆字号面膜生产成本接近,因而也容易出现医用敷料市场上很多品牌“铤而走险”的情况。

在创尔生物招股书中提到,创尔生物的一点优势在于拥有三类械字号,而包含敷尔佳在内等品牌厂商多为一类以及二类械字号。

2020年1月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就曾发文提醒消费者“警惕面膜消费陷阱”,明确表示:“不存在所谓的‘械字号’面膜。“妆字号”面膜不能宣称“医学护肤品”,不能称为“药妆”产品。”

2020年底,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上海市第一类医疗器械备案工作指南》的通告,明确“面膜型”“保湿型”等多种型号不符合备案要求,且针对第一类敷料敷贴类,要求企业需提交所有添加成分及含量信息,以及成分的作用,并要求液体敷料、软膏类产品配方中添加的相关成分不可被人体吸收。

另一方面,《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自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开启了化妆品法治化的“新时代”。可以看到,随着医疗器械和化妆品产业的不断发展,相应的监管要求也变得更加健全且严格。

有人称,敷尔佳IPO过程中估值已经达到500亿元,上市之后甚至可以达到700亿元。目前来看,类似说法有更多夸大的成分。

伴随着市场监管更加严格,未来品牌们也将面临新局面。

京ICP备0500930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659号 / 110102000907号

Copyright (C) by www.maad.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