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独角戏

“未来电视媒体节目主持人的竞争一定是在思维个性上的竞争”,在《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一书中看到这句话时...

“未来电视媒体节目主持人的竞争一定是在思维个性上的竞争”,在《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一书中看到这句话时,脑海中立即浮现出最近半年常看的视频节目中的几张脸孔,高晓松、罗振宇、杨锦麟,还有高晓松在大喷一段后经常补上的一句声明:这只代表我个人观点。
这本书记录了一位很多电视人心中的偶像陈虻的故事,尽管在2008年就已经离去,但是他对未来的洞见与尚未探索完成的模式,仍在鼓舞和吸引着一大批后继者去完成。
而且,我相信,这也已经不只是电视人的使命。
当互联网、无线已经打开了新的传播渠道之后,他留下的智慧一定会成为网络自制寻找方向的一个指引。





比如,当我们回头翻看陈虻许多年前谈新闻节目形态的观点时,会觉得诸如《晓说》、《罗辑思维》这样一些脱口秀节目的成功几乎是必然,尽管后者并非“新闻节目”。
“电视新闻节目的几代形态,已经完成纪实类节目的探索,进入谈话节目的阶段。而这类陈虻提到谈话类节目分三类:第一类是讲述类,比如《艺术人生》,采取讲故事的模式;第二类讲知识,讲资讯,讲背景,比如凤凰的阮次山;第三类,谈观点,现在缺的就是讲观点的节目,缺的就是争论的节目。”



有着凤凰卫视和新闻优势的凤凰视频,显然在这个道路上走得更快
更何况,网络具备很多电视所不具备的优势与自由。
最近我们的一个同事跟一位资深电视人聊天,说到电视与网络之间的竞争,究竟是内容之争?渠道之争?亦或其他?
这位电视人的回答是:都不是,最大的竞争是体制与机制之争。
这让我想起了同一本书中提到的一段有关《社会记录》的故事。这档节目当时采取了秉承和传承民间立场、微观叙事、另类表达的价值取向,成长起来后,与央视原有的语境形成了冲突。结果就是2007年新闻频道调整改版时,这个问题显得更为严峻地摆上台面。该节目的一位编导彭远文对当时境遇的形容是:进,则被体制同化;退,则被体制边缘化。结果就是2008年1月31日,《社会记录》被撤销。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什么?在今天的中国,从官方到民间,大家都已经承认电视、报纸与互联网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舆论场。如果有节目曾经成功,但因为与电视原有语境冲突而被迫撤销,这个使命与社会发展的空白,可以由谁来补位?

京ICP备0500930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659号 / 110102000907号

Copyright (C) by www.maad.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