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营销|为什么越是404,人们越是要去看?禁果格外甜!

封面图有点吓人,不过本篇文章讲的不是那个的事儿。为什么越是“404”,人们越是要去看?这里有个心理学原理——禁果效应,也...



封面图有点吓人,不过本篇文章讲的不是那个的事儿。


为什么越是“404”,人们越是要去看?


这里有个心理学原理——禁果效应,也叫“亚当与夏娃效应”,这与人们的好奇心与逆反心理有关。其意思是指: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要得到手;越希望掩盖某个信息不让别人知道,却越勾起别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反而促使别人试图利用一切渠道来获取被掩盖的信息。这种由于单方面的禁止和掩饰而造成的逆反现象,即心理学上的“禁果效应”。


俗话说“禁果格外甜”,说的就是这个理儿。


信息传播中,“禁果效应”表现为:外界压力或措施使人无法自由获取信息时,人们往往会对被迫疏离和失去的那部分信息有更强的了解欲望,封锁者与受传者之间的隔阂因此加大。


比如人们对“禁书”所表现出来的兴趣。罗马教廷早在1559年就发表了一份《禁书目录》,直到1966年才被教皇保罗六世废止。


那么,这份被教廷认为对天主教徒的思想“具有危害性”的《禁书目录》都包含哪些作者的作品呢?一个不完全统计的名单:


这份《禁书目录》所包含的书目,几乎就是中世纪以来的西方文明史。最后这些被禁的书不仅没有被禁绝,反且成为了流传下来的经典。


《信息传播中的“禁果效应”》一文中指出:越是依靠强权查禁,越可能激起人们思想的对立。人们不知道所禁的书是好书还是坏书,但简单粗暴的禁止剥夺了人们亲身鉴别的权利,必然会引发对抗意识。


某项禁书的名单公布,这些被禁书籍的知名度会迅速飙升。很多从前不知道这些禁书的人,纷纷寻找搜集,而且读完之后,往往反响良好。于是,“禁果效应”在此凸显,官方的初衷被打破,事情的发展走向了反方向。


伟大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著,就有过由于作品被禁而卖得更好的经历。马克思说过:“一切秘密都具有诱惑力,在社会舆论对自身来说是一种秘密的地方,形式上冲破秘密境界的每一篇作品对于社会舆论从一开始就具有诱惑力。书报检查制度使每一篇被禁作品,无论好坏,都成了不同寻常的作品,而新闻出版自由却使一切作品失去了这种特殊的外表。”其实,信息多元了,很多极端的信息虽然存在,但会被大量多元的信息稀释,社会反而比较安全。


禁果效应”在营销上的被运用最多的就是“饥饿营销”。


商业宣传上,制造“禁果”的目的不是真的禁止,而是为了达到进一步扩大宣传的目的。这种故意包装出来的“禁果”,能够引发受众的探究意愿,从而达到扩大知名度的营销目的。


这里有个法国农学家和国王利用禁果效应帮助“鬼苹果”在法国的推广的故事。


据说某种农作物从美洲传到法国的时候,法国的好多人认为它对土壤不好,是“鬼苹果”。这种说法老百姓人心慌慌,都不愿意要这“鬼苹果”。而法国的农学家法国农学家安瑞·帕尔曼切就推广这种农作物想到一个办法。他们圈了一块土地,并且与国王商量好,派卫队,把土地包围起来,种上“鬼苹果”,不让别人知道。老百姓看到被重兵把守的地方就很好奇,这里到底种了什么东西。老百姓今天去看没看着,明天去看还没看着,更加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


等这种好奇心达到顶点,农学家让国王撤走了卫兵。老百姓一看没人把守,就赶快进去,弄了几棵“鬼苹果”苗出来种到了自己的花园里,看看这到底是什么好玩意儿。结果长大之后挖出“鬼苹果”,一吃发现还特别好吃,于是就传开了。自此,老百姓纷纷接受了这个“鬼苹果”——土豆。



品牌营销中,禁果效应典型的应用案例就是脑白金。脑白金的广告语: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当时脑白金在进行宣传的时候,一开始就没有铺货,只在媒体上做做广告,货架上没有脑白金这个产品。人们就好奇,脑白金到底是什么东西?很想看看,买来试试,可就是没货。结果等到它在上市的时候,再更大面积的去做了广告,老百姓一看有货了,就纷纷去购买,进而产生了销售推动。 另外的典型案例就是小米雷军的“饥饿营销”。


这种只有一部分人才能享用到的“禁果”,越是引发了消费者的追逐。


本文是本公号“学营销”栏目第1篇,“学营销”栏目每期分享一个营销专业知识或经典案例,与大家一同学习。后台回复“加群”,加入“现代广告圈”。



参考资料:《信息传播中的“禁果效应”》( 作者 陈力丹 李弘扬)等;

图片来源:摄图网

京ICP备0500930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659号 / 110102000907号

Copyright (C) by www.maad.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