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未来》——又一个营销欺诈大师!
2021-08-05 10:00
《爱情公寓》大电影开创了影史上一个新的分类“欺诈片”,而最近上映的这部由张子枫、吴磊主演的《盛夏未来》,在前期的营销宣传...

《爱情公寓》大电影开创了影史上一个新的分类“欺诈片”,而最近上映的这部由张子枫、吴磊主演的《盛夏未来》,在前期的营销宣传中也狠狠的欺诈了观众一把。
《盛夏未来》上映之前释放了多个宣传视频,视频主要营造了张子枫、吴磊之间的CP感,给网友制造了这是一部学生时代男女生之间纯爱片的假象,很多观众冲着磕“磊枫CP” 的目了走进电影院。
但是看完电影后观众才发现,这并不是一部让人“磕糖”的电影,影片的主题是对“青春”“秘密”“勇敢”的探讨,而不是讲述男女主角之间校园时期的恋爱故事。影片颇具文艺气息,甚至男主角喜欢的不是“她”,而是“他”。
冲着“磊枫CP”走进电影院的观众反映,《盛夏未来》在做“营销欺诈”“宣传内容和实际严重不符,挂羊头卖狗肉”。
(豆瓣高赞评论)
伴随着影片口碑受损,《盛夏未来》的排片和票房也出现下滑。7月30日,影片上映首日排映占比为37.72%、居于首位,票房收入为5333万元。影片上映两天后的8月1日,全国排映占比跌到第二位。到了8月2日,影片票房仅1785万元,远低于上映后逆袭的《怒火·重案》4600万元
事实上,《盛夏未来》本身的影片质量并不差,但正是因为前期宣传重点与剧情不符,导致影片本身受众与观影人群产生巨大差异,由此导致部分观影者打出了一星。
做欺诈营销的影片无一例外也都遭到了一定的反噬。
欺诈式宣传遭反噬
《爱情公寓》大电影,一部注定被载入中国影坛史册的影片,它之所以“脱颖而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是典型“挂羊头卖狗肉”的欺诈电影。
影片在宣传期主打“情怀”和“青春的回忆”,高呼“原版人马,十年重聚的口号”。但影片上映后观众才发现,这部电影和《爱情公寓》没太大关系,而是一部盗墓、探险片,影片主角其实是袁弘,而《爱情公寓》原班人马在影片中顶多算是客串。
受到欺骗的观众,给《爱情公寓》打出了2.6的豆瓣评分,其中超85.1%的人打出了一星。
网友发文质问主创“你们对得起一直期待的粉丝吗?情怀就是你们的洗钱工具吗?”。观众认为“这不是爱情公寓,而是盗墓笔记,演员和剧组还有电影发行方一起欺骗大众,从此童年回忆变成了一个垃圾!”
随着口碑的崩坏,《爱情公寓》的票房也出现断崖式的下跌。影片首映日票房收入为3亿元(其中包含了1.5亿元预售),上映第三天,票房收入仅6千万,最终票房收入为5.5亿元。
今年三月上映的影片《日不落酒店》,又将欺诈宣传推上了另一个高度。
影片《日不落酒店》在宣传方面,一直让观众误以为是开心麻花出品,影片官微曾经的描述是“这么多沈腾”,并且在宣发中打出“沈腾特别出演”的标签,沈腾在演员番位表中也排在第三位。
沈腾的形象还出现在影片的海报、角色海报、宣传海报中,这些宣传无不提醒观众快去电影院看沈腾。
但观众没想到的是,沈腾在《日不落酒店》中饰演的是“纸片星人”,只是以一个人形立牌的方式出现,没有一个表情,所有的台词都是纸片上的文字,别说表演了,连呼吸都没有。
这部电影上映后,不出意外的被网友骂上了热搜,有观众称“电影票钱我也不要了,能不能把我人生中浪费的一个多小时补偿我?”
(微博网友评论)
对于网友的吐槽,《日不落酒店》导演出面道歉,并澄清三点:第一沈腾就是客串,不是主演;第二《日不落酒店》和开心麻花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出品方和宣传团队非要强行主演;第三这不是喜剧。并表示上映以后风评不好,导致后续的其他电影无法开播上映,自己以后告别导演行业了。
毫无疑问,欺诈式的电影宣传虽然在前期吸引了流量和关注,但是影片上映后,无一例外都遭到了口碑与票房的反噬,影片的导演和主创更是被观众拉进了“黑名单”。
营销应注重长尾效应
电影宣发资深从业者徐磊向《现代广告》透露:一般电影宣发者会想很多营销方面的点子,这些点子的核心是制造一些高热度的话题,以此博眼球、带来流量。但是电影也是一个产品,跟买饮料一样,你说里面含什么东西它就要确实存在。国家对消费品的广告营销是有要求的,不能触碰下限。
徐磊认为,电影从立项之初一定要想明这个电影它到底要切哪类的受众,确定了受众后,从电影的初期制作到推广宣发,都要想办法打动这类受众。
徐磊指出,出现欺诈宣传可能是多方原因导致的。
从客户角度分析,有些客户定下KPI,就是要微博的话题词,要一些实际的数据去量化宣传效果。对于做营销人来讲,没有“点”数据就滚不起来,所以只能选择做一些敏感的话题吸引关注。
从电影本身来讲,营销人员选择用打擦边球的方式做营销,可能是因为电影本身的话题性比较小。面对更高量级的竞争对手时,他能想到的解决办法可能就是通过打擦边球博得关注度。
徐磊也指出,现在很多电影营销公司在做的是套路式的营销宣传,但营销的核心应该是了解和洞察客户,而不是套路化的想一些浅显的话题,博取大众的眼球,这样做过于急功近利。
徐磊认为,一个电影的长尾效应是非常重要的,长尾效应是影片能否实现收益的关键,所以从业者都会特别关注电影上映几天后的长尾效应。
“如果从营销角度上来讲,只是为了去博一个眼球,其实它依然达不成长尾效应。观众看了之后会产生自传播,负面的讨论并不能带来长尾的一个增长。”徐磊说。
(徐磊为化名)
推荐
- 极米携手 “顶流” 萌兰M.LanPanda,开启跨界营销新热潮
- "能喝奶茶就不要喝水"引发争议,奈雪的茶近期被通报批评
- 百胜中国旗下肯悦咖啡门店突破千家大关
- 厨邦母企中炬高新:一季度营收净利双降
- 韩红代言东鹏大咖
- 信“心”心理问答|从“鸡飞狗跳”到“双向奔赴”:青春期孩子的
- 信“心”心理问答|工作疲惫难辅导,亲子情感账户透支愁
- 信“心”心理问答|一位焦虑母亲的求救信:当"经验"成为阻碍孩子
- 信“心”心理问答|如何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一位六年级家长的
- 可口可乐公司2025Q1全球销量增长2% 中国市场高个位数增长
- 品牌观察|跨界不只是联名:安克×兰蔻,2025“科技美学共振”新
- 信“心”心理问答|隔代教育 “战争” 背后的真相:不是谁对谁错
- 原神x脉动联手电解质
- 美国第一家3D打印星巴克开业
- 奈雪×《鸣潮》携手联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