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营销:谈效果还太早!

削减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广告的投入,将营销预算更多投放在互联网、社交网站等新型媒体,可以说是目前很多品牌正在尝试转型的...

削减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广告的投入,将营销预算更多投放在互联网、社交网站等新型媒体,可以说是目前很多品牌正在尝试转型的内容之一。其中,比较被人熟悉的例子便是日化巨头宝洁了。这个曾一度蝉联全球最大广告主的传统品牌,从2013年开始就对外宣布了自己的数字化营销的转型之路,不仅大幅降低其合作广告、媒介购买、公关、包装设计等方面代理公司的数量,砍掉了近40%的广告代理商数量,还对公司内部的市场部进行调整更名和裁员,以便将节省的开支更多投入数字营销、移动营销等更为廉价、高效的媒介广告计划里,充分展示品牌向数字化转型的决心。

除了宝洁之外,包括可口可乐、欧莱雅、联合利华、强生等在内的多家全球跨国集团近些年也逐步启动了自己的数字营销发展计划,其数字营销预算在整个集团的营销投入中,均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而相对的传统广告服务的投入却在慢慢的降低和减少。毫无疑问,数字化和移动化将是未来品牌发展不可忽视的两大重点。

但是,如果现在就对各品牌数字营销效果进行评估似乎为时过早。即使是宝洁,也很难说自己的数字营销表现成绩很好。现状是,各家仍在寻找机会和等待时机成熟。虽然,对比品牌在传统广告和媒介平台的投入,数字营销费用会更便宜、更高效,然而短期时间内却很难有一家品牌可以特别自信地宣称自己公司的数字化营销已经非常好了,这个也是目前品牌数字化营销不可忽视的现状之一。

中国广告主的媒体数字化进程已经走在全球市场前列。公开数据显示,已经有超过20%的广告预算都被用于数字领域,同期,很多国家的数字广告在预算中的占比只有10%或者更低可以说,中国的数字营销进程走在了世界最前端,具体表现便是其数字营销的方法、方式很多元化。不管是企业,还是消费者,对数字营销也报以极大的兴趣和认同感。以移动手机支付为例,短短几年间,以微信、支付宝为代表的移动支付技术,便深入到了中国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其他国家需要花费更长时间才能达到的。

与此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好的内容,几乎都是从电视台、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来的。于是,在中国呈现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品牌营销发展思路,要么没完没了地玩社会化营销,要么没完没了地找节目冠名。似乎除了上述两条路,中国的品牌主便再也没有其他更有效的营销办法。

如此营销思路的背后,反映出了中国品牌营销的发展误区,就是中国品牌把数字营销看得太窄了。大部分公司把数字营销看成了一个交流沟通的工具,但事实上,数字营销早已不是这样的了。华通明略BrandZ全球总裁王幸公开指出:“对于成熟的品牌来说,数字化更多指的是新媒体环境下的整体数字化营销的品牌建设策略,不是在数字媒体上说上几句话就能称品牌已经数字化了。”

以Nike为例,其在数字化营销上表现非常卓越,但它从来不是为数字化而数字化。在品牌数字化上,Nike始终保持冷静、清晰的头脑,拥有一个完整的数字化营销整体战略,一直遵循 “需要数字化才做数字化”的发展思路。比如Nike强调自己不仅销售鞋子,更是跑者商业。想研究跑者的商业价值,那么在整个跑步的用户体验过程中,Nike会根据具体的需要去制定数字化策略。Nike认为的品牌数字化不是一个媒介,而是策略,于是Nike去做Nike+,目的是使整个用户的跑步体验数字化。但是中国的一些品牌也跟风推出某某+,这种做法其实是因为没有理解到Nike为什么要做Nike+,还停留在为数字化而数字化的阶段。

对于数字化,中国很多品牌只是学了皮毛,这既是对数字化的不正确理解,也是对数字化的狭隘看法。如何基于自身需求进行数字化方案的制定?应该是很多品牌在思考数字化转型需求考虑的问题。

京ICP备0500930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659号 / 110102000907号

Copyright (C) by www.maad.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